5月9日晚,学校虎溪校区迎来了本学年第三期“以书为媒大家谈之新锐说”——图书馆大型集成经典文献研究分享报告。本次活动由学校图书馆主办,图书馆副馆长屈波主持,邀请到学校影视动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曾巧、视觉艺术研究院孔维强作为本期活动的评议专家。
本期活动以《科学画报》《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为主要材料,我校博士研究生谭琬薪、李欣桐围绕这两套经典文献分享了《国宝符号的生成之路——对民国〈科学画报〉熊猫封面的图像传播价值研究》《基于陶行知艺术教育思想的高校艺术教育“育人”反思》两篇学术报告。
谭琬薪从文献《科学画报》的创刊背景出发讨论了其基本概况,认为《科学画报》长期以来对封面都有艺术化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其形式语言、技术语言、传播语言等方面;进而将目光聚焦于三期以同一张熊猫图像作为封面的报刊上,从历史语境、当期内容、视觉话语等角度观察出国人对熊猫的保护意识逐渐走向自觉。她认为,熊猫图像出现在封面页,是少有的富有地域特色的科学图像,无论是从历史价值、传播价值还是美学价值的角度上来看,这三期刊物的封面并不仅是生物科学信息的传递,而更是参与到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之中,进而生成了国人集体的视觉符号。
谭琬薪汇报结束后,三位老师对其汇报展开评议。孔维强认为需要考虑图像传播与文本传播之间的区别,另外,《科学画报》的“科学”是社会进入工业时代语境中而产生的词汇,需要明白图像传播的驱动机制与其本身的“科学”之间的关系。曾巧认为对《科学画报》中出现的这一张熊猫图像的研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她引用了影视学科研究中有关视觉点的研究方法,认为熊猫的黑白与周围一抹红色花朵强调出了封面的视觉次序。屈波认为在研究报刊时,有必要考虑编辑团队的主体意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一并被运用。
李欣桐以《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1-3卷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及实践过程,探讨了其对当今艺术教育的启示。她从陶行知“极力反对只注重知识教育”的这一思想出发讨论了有“教”少“育”“产”“教”分离、“教”“学”割裂的当代艺术教育,重新审视了教育所面临的现状与问题,认为艺术教育绝非简单的传授知识与实践技能,应当重新反思“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构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精神,并力图重塑“行知行”的艺术教育观念。她也谈到,艺术教育需要树立人文精神,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
随后,孔维强提出“教”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育”是个体基于外部的给予而习得的相应内容,美术教育相比之下要更感性。通过教育,个体的人格被重塑,引发出人的社会角色、性格面具的改变,进而导致艺术创作发生变化。曾巧肯定了李欣桐带着问题来做研究的态度,并联系汇报所提及的“学生成为小先生”,她认为本次活动本身就是在鼓励研究生成为“小先生”,类似分享汇报本身就是一个沁润式的教学现场。屈波指出需要在研究陶行知教育理念时候须联系当今时代特征,还需要关注育才学校的建校地址,并研究其教育行为对当地民众艺术素养的提高程度。
活动的最后,参会师生就社会美育实践、图像传播与大众接受、美育空间与行动场域等问题展开讨论。屈波对本次活动作出总结,希望能够以“以书为媒大家谈”系列活动为载体向学校师生持续建设学术交流平台。
(图:张成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