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黄厚石
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三批次人才(2011), 2012年开始担任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及学术专著多部,主持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
中国红色设计的源头在哪里?延安的设计思想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11月24日下午,由
、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川美讲堂”第二季第三讲开讲。
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厚石走进直播间,以“延安的回声:中国红色设计的溯源研究”为题,跟广大网友分享了对延安设计思想解读,吸引约30万人次观看。
“提到延安,很多人会想到延安的文学、版画、雕塑、音乐等,但很少人会提及延安的设计。其实,延安的设计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丰富、影响也更加长久。”直播伊始,黄厚石身着红色西装亮相,即刻引起直播间一阵喝彩,网友纷纷惊呼:“男神老师”。
黄厚石称,2013年,他曾主持过一个教育部的课题,在调研中,发现延安的设计非常重要,但不少人缺乏对其关注和研究,相关资料也比较少。
但事实上,延安当时集中了大量有活力的知识青年,包括工业设计师张协和、舞台设计师钟敬之、建筑师杨作材等人,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设计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的设计思想都能在延安时期找到思想根源。
不仅如此,在延安的“设计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不少自学成才的工人、农民和军人。这些创作者就地取材、“闭门造车”,完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民族原创性的、朴素的现代化愿景。
在黄厚石看来,对延安的设计思想进行溯源,至少可以找到四大源头:
艰苦朴素和另物替换的设计思想的源头。延安的大部分设计都是由业余“设计师”完成,主要有大学生、工人、军人和干部,如三五九旅排长崔来志曾“设计出70多种花布,还将织毯机改作织花布机,不必换梭,织出的花布称为‘自来格’”。这种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设计方式,在当时既是经济环境的困难导致的,也是一种必然现象,被称为“另物替换”的设计思想。
中国红色设计的组织和人才的源头。张仃先生不仅设计了“作家俱乐部”,还参与组建了“延安工艺美术社”,为延安各机关、团体、学校、厂店提供有关设计方面的服务项目。此外,在鲁迅艺术学院的“鲁艺美术工场”,钟敬之设计了《刘志丹陵园》和《中央大礼堂》,徐一枝设计了《八路军大礼堂》和《干部休养所》,钟敬之、孟化风、施展、焦心河等人设计了证章和旗帜图案等。
“交叉”学科的设计思维模式的源头。大量设计师都是“跨界”设计师,如张谔、张协和等,他们关于设计的基本认识和学术研究清晰地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如,张协和提出的“十大要素”就完整地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美学和工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十大要素”中有“符合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成批生产的规整美”“显示尖端科学技术的高级功能美”“表现合乎‘人体工学’的科学的舒适美”等。
中国特色的人民性设计思想的源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地亮出了党的文艺工作的旗帜,反映到设计中,就是要形成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实用主义设计思想。而这种强调实用主义的“人民性”设计思想,时至今日也在传承和发展。
“因此,延安设计是中国红色设计的源头。”黄厚石说,红色设计是中国现代设计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
整场直播用时1个多小时,黄厚石用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共吸引约30万人次观看。“老师学识渊博,川美的学子好幸福”“讲得好好哦!多点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点赞”……网友们纷纷留言。
金句分享
●我们经常说“人人都是设计师”,这一点在延安得到了一个最突出的体现。延安大量的工人、农民,尤其是军人,完成了很多设计和制造。设计不仅是由著名的设计师完成的,也是由无名者共同创造的。
●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会提到人民性,在文艺创作方面谈得比较多,在设计方面谈得比较少,但是我们常说“设计为人民服务,人人都是设计师”,这种设计思想从延安来、从中国红色设计思想来。
●历史和今天之间紧密不分,而且历史可以为我们今天提供更多思想的源头,提供更多精神的力量。
●各种各样的红色设计通过文创来更好地普及、宣传红色精神,这点做得很好,除了文创之外,跟数字化、未来化结合,我觉得也大有可为。
(来源:重庆日报)
(详情视频回放链接: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83977212087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