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界
《瞭望》新闻周刊:思政课的四川美院样本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2日 09:15   作者:谷训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浏览:

思政课的四川美院样本

作者: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谷训 来源: 2018-03-31

“艺绘美好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创作展”活动现场,前来观展的学生驻足观看主题展品 王全超摄/本刊

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抬头率”高?什么样的思政教育能够“入脑入心”?怎样才能验证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这些不易回答的问题摆在一所艺术院校面前时,他们会怎么做?

从艺术教育这一自身定位出发,大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空间和更多可能性。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育方法。其成效,不仅体现为师生对思政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而且体现在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

“艺术范儿”思政课变热门课程

“讲好高校思政课不容易。” (以下简称“川美”)思政部主任陈勇说,“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严肃性,这就使其缺乏趣味性。”在长期的思政课教学中,陈勇发现,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不好必然学不好,学不好又导致不好教。思政课如果枯燥无味,学生就不爱听;学生消极,老师就没成就感,教学质量会渐渐下滑。

陈勇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例外的情况。“引用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史作案例的时候,学生们就‘抬头’了!”于是,思政部推动思政课逐渐往贴近学生实际、与其专业学习相结合方面尝试,取得了较好成效。

去年12月25日晚,川美党委副书记、校长庞茂琨以“立时代之先锋,绘中国之精彩”为主题,讲了一堂思政课。他从艺术家的使命担当、与时代共生互融的艺术经典,以及他本人的创作感悟三方面,对主题艺术创作侃侃而谈。讲堂被三百多名学生挤得水泄不通。雕塑系研究生吴笛说:“那种振聋发聩的感受影响了我的所思所想,以及我对艺术创作的理解,更明确了我以‘人’为对象的创作方向。”

陈勇说,与普通高校相比,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善于形象思维和实践学习,对于逻辑性太强、远离自身实际的教学内容接受度低,对“老套”的思政课兴趣很弱。川美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尝试让艺术家们站上思政课讲台,直接承担一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学任务。

首先,艺术家能够跳出传统思政课教学框架,从艺术领域挖掘出新鲜感强、贴近学科、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育素材;其次,他们的艺术功底和思想高度,使其能够将思政与艺术内容融会贯通,让思政课的讲法新鲜有趣;第三,艺术院校有“师傅带徒弟”传统,更秉承“授艺先教做人”的理念,学生对于自己的授艺老师十分崇敬和信赖,因此对他们所讲的思政内容接受度更高。

过去十余年,川美一直有部分艺术家志愿讲授少量思政课,学生反响很好。2017年学校把这一做法制度化。陈勇说:“把思政课的讲台交给艺术家,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更多可能性。”艺术家们上的思政课,不但不用担心“抬头率”问题,而且还成了学生喜爱的热门课程。

更多教师“跨界”思政的做法则是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意识,主动挖掘与所授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素材和资源。美术教育系副主任杨吟兵就把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融入“砥砺奋进的五年”的时代背景。他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所学专业的社会定位,又能增强学生对祖国改革成就的自豪感,树立自身成长发展的信心。

除此以外,艺术和思政的“跨界合作”形式还有很多。例如甄选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关的美术作品,开设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赏析选修课,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又如影视动画学院教师党总支利用专业优势,由青年教师布志国主创微党课《阿布讲红岩》,专业化的拍摄和富有表演性的讲述把党课拍出了《国家档案》节目的感觉,获评教育部精品微党课,并借助网络推送,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再如思政课作业形式不再拘泥于论文,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任何艺术形式来表达学习心得,让学生在思政作业中真正有所收获。

受访的川美艺术家们认为,“艺术观”是艺术和思政的结合点。而在西方艺术理论占主导的当下,树立起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观,对艺术院校培养祖国需要的艺术人才,尤为重要。“从艺术观切入思政教育,我觉得这个路是对的,是对传统思政课的有益补充。”美术学系党总支书记陈德洪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在创作中学习感悟

陈勇认为,以往思政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感觉离自己很远,学了也用不上”。怎样让学生把思政教育内容“用”起来,也是川美思政工作研究的内容之一。

为此,川美积极探索把大学生思政工作代入主题创作活动中,使之集合艺术教学、思政教育和社会宣传等多功能于一体,让思政教育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自学。

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迎接和学习党的十九大等等题材都是川美师生们的创作主题。十余年间,川美共开展了20多次主题创作。严肃宏大的题材经过师生们的艺术创作,变成招贴设计、漫画、动画、表情包、艺术装置等,成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传播性很强的艺术作品。

这类主题创作全体师生都可以参加,学校也会重点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青年等学生群体参与。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贾安东介绍说,这类创作的重要前提是深入学习,首先由思政专家就创作主题讲解方针政策、相关时事、历史背景等,梳理创作脉络和主题方向,学生们领悟精神后提出艺术创意,再由艺术家与思政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审核,最后形成作品。

陈勇发现,学生们在进行主题创作前的理论学习比思政课堂上积极得多,不仅主动记笔记,还会跟老师探讨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有互动的教学肯定比灌输式的教学效果好。”陈勇说。

在具体的创意和创作过程中,川美党委书记黄政认为,应注重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注重创作思想的引领,注重为人民而创作的导向。例如,版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价值与地位,尤其是木刻版画,在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中有传统、有优势,因此,在学习党的十九大主题创作中,“十四个基本方略”黑白木刻版画成为师生们倾力打造的重点作品。

参与这组版画创作的版画系研究生党员徐子成说,学习十九大精神,参与主题创作是发自内心的冲动,“一来表达作为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跟党走的信念,二来检验自己的专业学习水平。这是一个主动学习和表达自我的过程,因此收获非常大。”

2017年底,包含这组木刻版画在内的“艺绘美好新时代,共筑美丽中国梦”十九大精神主题创作作品走出校园,走进新华书店、社区街道、商业街区等进行宣传展览。学校还在进一步筹备把这些作品带到各个区县、村镇巡展,让师生们对十九大精神的感悟成果在基层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传播,让艺术作品成为人们“用得上”的东西。

在此之前,学校也有不少主题创作作品直接服务于社会宣传的案例,如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漫画被重庆市纪委采用,做成口袋书,成为公职人员的学习材料;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竹筒上的党章”被四川省长宁县作为建党90周年宣传品,在县政府广场上展示;红军长征经典战役漫画、伟人表情包等在网上广为传播,获得众多网友点赞等。

用行动检验学习成果

考察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果如何,如仅从完成学分的层面看无疑太过片面。黄政说,思政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川美则具体表现为德艺双馨。近年来,川美还探索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政教育方法,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成果检验方法,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检验学生的德艺水平。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让师生们深入基层实践,接受人民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进而主动发挥专业特长回馈人民、服务社会。

川美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扶贫方式方法从过去的土特产包装、村镇小规模改造、农村电商美工设计提档升级,到现在的以文化创新为内核、形成多专业综合的“大设计扶贫”理念,在几代师生的努力下,扶贫实践成果越来越丰硕。例如设计学院和手工艺术学院师生在重庆市酉阳县清泉村实践的“社会创新项目”,从土特产品加工利用工具及技术设计优化、土特产品牌建设与推广、传统地方剧目的表演形式创新等角度切入,开展文化扶贫工作。通过设计与服务优化,帮扶村民科普先进技能,提高劳作效率,拓展收入渠道,改善生活品质。这一设计在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上亮相,其创新性和所取得的扶贫效果获得国际观众好评。

师生们在实践中学习,用设计服务人民,不仅得到专业上的锻炼,而且与群众的亲密接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也影响着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去向。

设计学院学生鲁景奇成绩优异,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去往一线城市,也没有回家乡,而是选择扎根国家级贫困县酉阳创业。他在川美设计学院老师的指导下,把国际前沿的服务设计理念用于社会创新,探索出农村供销新模式,并带动农村贫困户增收,还提高了农村现代生活品质。被团市委评为“重庆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

鲁景奇的选择不是特例,据四川美院校方统计,近年来川美毕业生对大企业的求职热情开始降温,越来越倾向于在欠发达地区就业创业,面向农村的设计服务也越来越多。设计学院院长段胜峰说:“过去,设计专业毕业生80%都去北上广深。2017年,5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西南地区就业创业。”

段胜峰认为,学生择业的变化跟学校开展融合思政教育的专业实践项目有着密切关系。通过一次次社会实践,学生们不但提高了对国家政策的领悟力,锻炼了对职业前景的嗅觉,更加深了对人民的感情。就像鲁景奇所说,到了农村,贫困户见得越多,就越不想走,“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