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提升城市人文气息”“打造别样精彩的人文之城”。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提升城市人文化水平。打造人文之城,是重庆建设文化强市、培育文化新标识、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如何将重庆得天独厚的优势转化为打造人文之城的胜势?围绕这一主题,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领导干部撰写理论文章,现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编 者
要奋力彰显渝中母城担当
邹晓宇
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要加快打造人文之城。渝中是重庆的“母城”,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近年来,渝中区大力推进母城历史文化传承焕新,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持续提升“人文渝中”建设水平,“人文渝中”成为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渝中发展新篇章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文铸魂,挖掘凝练山城文化形态。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渝中区坚持传承文化基因,挖掘凝练山城文化形态,为渝中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一是挖掘“古巴渝”本色。注重文化保护、文化延续,保护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种传统风貌特征,传承巴渝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主导文化形态,将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历史城区、街巷保护、城市更新相结合,实施大鹅岭片区等文物修缮保护利用工程,着力留存历史记忆、提升城市人文空间品质,让“古巴渝”文化本色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二是擦亮“老重庆”底色。保护和建设传承巴渝文化、承载乡愁记忆的历史人文风景区,持续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区,推动整体提升“红色三岩”片区品质,精心实施重庆谈判纪念馆等革命文物利用项目,着力保护传统风貌,传承历史文脉,让“老重庆”文化底色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三是彰显“新山城”特色。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大鹅岭山脊自然生态带,打通鹅岭公园、红岩公园等景区动线,建设下半城历史人文风貌带,整体升级十八梯、山城巷、白象街、东水驿、印制一厂等风貌街区,精心打造枇杷山休闲区、西部中医药产业园,着力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城市形象新亮点、人流商机聚焦点,让“新山城”特色独具一格、引领发展。
坚持以文化人,精心讲好母城文化故事。城因人而兴,人文精神是城市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内核。渝中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城市形象,当好“重庆的世界窗口、世界的重庆客厅”。一是文化服务暖人心。坚持“惠民有感”导向,深度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快挑花厂数字文创产业园建设,修订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励办法,持续推出精品力作,积极推进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等文化惠民活动,创新开展珊瑚公园音乐节,完善“三馆一中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二是文明培育润人心。坚持文化文明同频共振,深入开展“说得文明”“乐得文明”等八大主题活动,创新推进“行走的思政课”,广泛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主题活动,深化文明实践“六讲”志愿服务,举办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创建特色文明实践点,培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切实做好先进典型推荐评选、学习宣传。三是人文传播聚人心。充分利用国际传播创新基地,建好用好“陆海书院”对外文化交流基地,主动融入全国、全市战略传播体系,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区间的宣传推广联动,推动市区联办重大人文传播活动,联动讲好人文故事、传播人文声音、展示人文形象,推动“人文渝中”凝聚人心、汇聚人才、积聚力量。
坚持以文兴业,大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文商旅城深度融合为一体发展创造了迭代升级空间。渝中区坚持文化引领、商业支撑、旅游带动,加快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一是丰富文旅产业。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战略契机,依托解放碑—洪崖洞街区、贰厂文创街区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深化建设,着力打造重庆中央艺术集群、大鹅岭艺术潮玩创意集群、通远门数字创意影视集群等九大差异化发展集群,形成一批文创特色园区(街区),有效丰富文旅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塑造文旅品牌。围绕“重庆母城·人文渝中”核心品牌,深度拓展品牌内涵和价值,抓好品牌形象包装提升、宣传营销、平台打造与对外活动的开展,推出“山城步道”“重庆古城门城墙”等景区群落品牌,打造解放碑、十八梯等地标景区品牌,积极进行有针对性、主题性宣传,全面提升渝中文旅品牌的美誉度和感召力。三是深化文旅合作。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强巴蜀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交流互鉴,整合走廊沿线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巴国寻踪”专线游、“川渝红色经典”体验游等巴蜀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共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引领示范区和川渝文化旅游标杆,着力塑造“成渝地·巴蜀情”区域品牌,不断创新开拓区域文旅市场。
(作者系中共渝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要加快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
余晖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彰显了精神文明和精神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重庆将“提升城市人文气息”“打造别样精彩的人文之城”作为市委“一号工程”的重要内容,正是重庆对标对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打造人文之城离不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繁荣的文化艺术产业可为人文之城建设灌注最为鲜活的内生动力。因此,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快速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是把重庆打造成为精神文明新高地的重要路径。
加大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文化艺术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是创新文化艺术产业相关机制。重视文化艺术产业法治建设,强化文化艺术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和行业规范体系,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规范化与国际化。二是深化对文化艺术产业的研究。组建专门机构、专业团队对文化艺术产业进行考察和研究,深入分析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科学把握产业与市场的互动策略,为政府出台科学的文化艺术产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引导文化艺术产业有序发展。三是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政府可以从税收减免、场租减免和人才落户、人才评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把困难和挑战转化为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鼓励和吸引更多海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和社会资金投入到重庆文化艺术产业中来。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龙头企业。文化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文化艺术生产、销售、表演、传播等企业的大量涌现。一是坚持文化艺术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营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宏观上要从政策层面进一步革故鼎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轻管理重服务,为文化艺术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中观上要用好行业协会、商会等平台,汇聚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微观上要为文化艺术企业解忧纾困,让它们轻松上阵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企业要专注内涵式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任何投机取巧都注定是徒劳的。文化艺术企业要练好内功,专注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艺术性及深层次的内在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市场敏感度、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企业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培养优秀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推出优秀文艺产品。优秀的文艺人才和文艺作品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尺度,是衡量一座城市能否成为人文之城的显性标志。一是引培并举,为优秀文艺人才成长提供优越条件。要发挥重庆的专业文化艺术院校、专业文艺团体在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鼓励民间文艺家的师徒传承,合力培养更多文艺工作者。探索和优化科学的文艺人才培养机制,注重专业学习和实践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激发文艺人才创作创新的能力和热情。要用优厚的待遇、良好的文化艺术土壤和浓烈的市场氛围吸引海内外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吸引知名的文化艺术名家大师到重庆落户或建立工作室。二是创作更多优质的文化艺术精品。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中国精神为灵魂,守正道、走大道,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注重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创作出大量呈现中国精神和重庆魅力的文化艺术精品。
培育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文化艺术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培养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旺盛的社会消费需求。消费者是文化艺术市场的重要主体,消费群体数量的多寡、消费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文化艺术市场的兴衰。二是营造美好的人居文化环境。要建设星罗棋布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让文化场馆成为民众最惬意最享受的休闲去处。要打造干净整洁美观艺术的人文街区,形成以美为美、以美为荣的社会价值,让感受美、谈论美、体验美、追求美成为人人追捧的社会时尚。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让文明韵润人心。建设书香重庆,倡导精神文化生活,提倡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相协调。通过各种参与度广的文化艺术活动,让文化基因厚植城乡沃土,让人文精神感染城市农村,让文艺气息浸润城乡居民,让文明习惯闪耀巴渝大地,形成有利于文化艺术产业繁荣发展的社会氛围。
(作者系
副教授)
要大力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孙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强调,提升人文气息,着力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加快打造人文之城。高质量建设好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是活化我市优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我市文化产业增长能级、引领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省区市协同治理的重大机遇与重要抓手,以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打造新型人文之城需从三个层面着力推进。
高位推动,构建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一体化领导机构。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专项领导机构,统筹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管工作,指导相关区县、部门落实具体责任,完善力量、通力合作、压实责任,避免部门职责不清、省际政府间沟通无效等问题。二是健全一体化管理制度。依据自然生态资源与文化遗产资源特性落实分段管理责任,统筹编制并积极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总体规划、实施方案与管理条例,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法律遵循与制度依据;创新府际协作治理,构建突破行政属地分隔的联席会议制度,与周边沿线省份确立跨省、跨层级、跨部门的府际沟通协调机制,制定并出台共建共管共保办法。三是完善一体化配套政策。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统筹安排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财政资金,切实保障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优先支持城市主体功能区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将重庆城市形象品质提升与文化传承发展有机融合。
要素联动,打造品质至上的文旅融合市场。一是以跨界融合催生新型文旅场景。结合重庆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突出优势,重点支持5G、AI、区块链、数字建模等关键技术攻关,探索运用AR、VR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革命遗产的数字再现与现实交互体验,大力推进“互联网+长江文明”“互联网+长征精神”等数字文旅场景建设,通过数字场景重现历史时空。二是优化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运营方案。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的自然遗址与文化遗址保护区要实现优先保护,充分发挥管控区科学研究、生态修复、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多重功能,规划设计以长江流域为依托、以巴蜀文化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特色文旅项目,探索以沿线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文化村落为载体延展长江传统文化发展空间。三是以文化金融激活并服务潜在市场。充分发挥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过程中的文化金融作用,支持一批在此领域中具有重大创新和带动能力的企业,打造一批文化金融服务创业团队。探索建立长征、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拓展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运营服务链条,逐步推进向社会资本开放。
共建共享,激发社会参与的蓬勃活力。一是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全社会普及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重庆建设的时代性、必要性与紧迫性,为公众提供了解、体验、感知长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相应渠道。鼓励公众参与其中进行保护和创造,尤其应重视非遗传承人、民间文化精英以及三峡移民中的“口述史”收集与研究,传承与延续长江文化精髓与长征的“集体记忆”。及时公开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指标与具体实施方案,开放公众参与公开征询渠道。二是充分培育并支持社会组织。培育一批具有资质与实力的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三峡库区治理、文创产品研发、文旅研学等领域具有优势的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组织,盘活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文化公园在重庆实践的链条,切实提升社会组织的参与度与贡献度。三是大力发挥文明乡村的助力作用。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沿线经过诸多具有厚重底蕴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古村落,此类文化遗存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最宝贵的活化石,承担着文明赓续的重大任务与使命。同时,村落的保护发展与村民的权益保障同等重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构筑人文之城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分中心、九龙坡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