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5月13日下午,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在绘画楼三楼会议室举办了“用艺术讲党史”系列讲座活动的第四场讲座。讲座邀请到学校原图书馆馆长、原中国画系主任、知名国画家傅仲超教授作为主讲。学院党总支书记柏在华主持,学院师生党员参加了讲座。
傅仲超围绕他的作品《铁蹄洪流》,漫谈创作缘由、时代背景,深入阐释了抗日战争的意义以及在中共党史中的历史地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民族抗争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战争烽火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不衰,成为领导人民救亡图存、顶天立地的中流砥柱。毫无疑问,无论从战争史还是党的发展历程来回顾抗战史,它都在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作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画作《铁蹄洪流》,就是在抗战主题下,从一个特定视角,表现国难当头,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抗击外敌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讴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带领全国民众反击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的丰功伟绩。该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美展一等奖。
谈及《铁蹄洪流》的创作动因及构思来源,傅仲超谈到:“我们这代人虽未亲身经历抗日战争,但关于抗战的讲述和记忆,早已化为民族集体潜意识。我在收集和阅读大量抗战史料的过程中,对那段历史也逐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内心深处时常涌动着一股强烈的表达冲动。”
对于历史题材的兴趣,加上个人情感的激荡,傅仲超从西汉名将霍去病陵墓石雕群《马踏匈奴》和孙培源创作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词中获得灵感,有意把抗日战争和汉代马踏匈奴的主题联系在一起,致力发掘民族文化基因中不惧敌寇,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内核。
傅仲超指出,《铁蹄洪流》虽是一件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但要深刻表现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精神力量,颂扬遭遇外敌入侵时敢战能赢的民族精神,需要在创作中反复思考、尝试,才能找到真正适合的途径,实现有效的艺术表达。可以说,无论从表现技艺或内在意蕴上,《铁蹄洪流》都力求臻至完美。它不受具体战役、特定地点和人物限制,在尊重其历史背景基础上,从一个特定的视角,以象征的手法,通过策马跃进、战刀挥舞的人物群像塑造,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战争场面。
此外,傅仲超还联系美术史,简要梳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抗战题材美术作品,例如孙浩的《平型关大捷》,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杨力舟、王立春的《太行铁壁》,袁武的《抗联组画》,苗再新的《热血男儿》等等。相较传统国画,这些作品无论在构图造型,或水墨语言运用,抑或表现手法方面均有所创新,从不同视角展现出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画卷,再现民族危机关头,中国军民抵抗日寇的决心与坚如磐石的意志。
(《铁蹄洪流》傅仲超 纸本133cmX142cm 1994年)
傅仲超教授将鲜活真实的艺术案例融入党史教育,用深入浅出、生动翔实的讲解,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讲座结束后,柏在华总结道,傅仲超教授“以画为体,以史为魂”,展现出一个艺术工作者愿以笔墨丹青记录描绘百年党史的自觉自如。这些作品如同历史之镜,照见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走过的苦难与辉煌,彰显出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让人更深刻地理解党魂,体味民心。今后学院还会继续通过艺术家讲党史、讲党课的形式,鼓励师生更好地践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传承好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真正做到用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020级研究生党员邵雪艳在交流中表示:“傅教授立足于具体的绘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可谓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详尽地解读了抗战主题创作的史实背景以及他的个人创作理念。这一方面激发起大家深入学习党史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也给予大家专业上的启发,特别是在开展主题创作的过程中,仍需要遵循艺术形象化语言,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其他学生党员也纷纷表示,作为青年艺术生,在今后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要不断以前辈艺术家为榜样,“学党史、悟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锤炼专业技能,创作出对人民和民族有价值的作品。
(图:张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