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新动能——全国青年油画学术研究展暨中国艺术院校高层次油画人才培养研讨会”学术活动在
多功能厅举办。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李静宣布本次“新动能——全国青年油画学术研究展暨中国艺术院校高层次油画人才培养研讨会”开幕。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宴兵在讲话中指出,一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鼓励
在文化强市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二是提升服务能级,聚焦艺术创作新资源,开辟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推动包括油画在内的艺术研究成果的转化。三是深化艺术改革,塑造艺科融通人才,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培养更多艺科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党委书记唐青阳表示,
牢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教育担当,站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油画艺术人才做出贡献,致力于培养造就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专门人才,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有效汇聚各方智慧和优势,为培育更多有创造力的油画艺术人才注入新力量。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本次学术活动的名誉顾问靳尚谊通过视频祝贺,他认为川美一直保持着较为活跃的艺术生态,为美术界培养了众多优秀青年艺术家,并表示此次富有学术含金量的论坛将促进中国油画在新时代的持续发展。
出席活动的嘉宾还有: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陈若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罗中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院长庞茂琨,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美术类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伟冬,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贺丹,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宋慧文,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艺委会委员李书春,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何军,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工作处副处长贺绚绚,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红舟。
党委副书记左益、
副校长焦兴涛、
副校长段胜峰,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魏东。此外,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及向本次展览进行艺术家推荐的27所院校专家代表,本次学术活动特邀理论家、媒体人。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张杰主持活动。
本次展览采用邀请制,向青年硕博研究生成功征集共计166件油画作品,以作品为据,分析当前教育中的油画现状,应时代之需,寻求高层次油画人才培养新进路,在数字时代深度把握中国油画的未来发展。
“中国艺术院校高层次油画人才培养研讨会”共分四场论坛,上午为主题论坛,下午为三场专题论坛。
上午场主题论坛张杰担任主持,庞茂琨、范迪安、许江、徐里、范勃、徐青峰、宋慧文作主旨发言。论坛主要从以下五个层面展开,第一是介绍此次展览的策划初衷,激活油画发展的动能。第二是对教育部新版学科目录的解读,围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科调整的现实问题即评价标准、国家安全、分类培养。第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具体工作,明确培养方向与目标,第四是提出艺术创作需扎根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第五是发言嘉宾肯定了此次活动的标志性价值与里程碑意义。
下午场专题论坛一题目:“培养与进路——学院教育高层次油画人才培养研究”。
由张杰担任主持,李书春、贺丹、黄宗贤、张群、罗礼平、刘伟冬、王朝刚作主旨发言。聚焦专业博士培养的研究方向、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第一是专博研究方向各专家建议以专题形式开展。第二是师资队伍以实践与理论并重联合指导、第三是课程设置应加强融合文史哲学科,提升专业博士的人文学养,加强创新思维训练。第四是评价标准建议采取一定量化考核形式。
下午场专题论坛二题目:“趋向与挑战——青年油画艺术创作现状与问题研究”。
由何桂彦担任主持,殷双喜、朱春林、王琨、封治国、熊莉钧作主旨发言。聚焦当前青年油画创作的新趋向,具体表现为善于运用新技术手段、图式与风格意识的自觉、追求材料的制作、写实转向写意与超现实、短平快套路式参展创作、生活经验悬浮导致创作滑向表浅化等。其次,各学院根据油画现状与实践类博士培养提出了各自定位,中国美术学院表明仍会延续绘画实践复合型博士培养方式,
则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作为专业型博士培养定位。
下午场专题论坛三题目:“边界与跨域——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油画创作未来发展研究”。
由钟飙担任主持,赵培智、胡斌、孟尧、诸葛沂、杜曦云、王鹏杰作主旨发言。聚焦数字时代媒介扩张对当前绘画的挑战,首先回溯技术对绘画的变革历史。其次,部分学者认同AI无法取代艺术家,提出数字绘画基于大数据平均数,但绘画以艺术家感受力为前提,由此笔触之类绘画手工性仍将持续。但同时有学者指出新媒介为传统油画带来了重大范式转向,如今无论从教学、绘画史观,亦或是批评与技术创作观均没有跟上现实情景的转换速度。事实上,数字绘画是对旧有艺术史体认系统的颠覆,必会朝向一种新的媒介逻辑。人们理应借技术反思惯例,而非惧怕新技术革命,方能对中国油画发展产生实质性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