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新中国设计的诞生(1945-1959)”展览在我校黄桷坪校区重庆当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
和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
设计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设计博物馆协办。展览围绕“新中国设计的诞生”这一主题,选择与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同日开幕,意在回顾历史、继往开来。
党委书记唐青阳宣布开幕。
副院长段胜峰,展览学术顾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策展团队代表、
研究生院院长谢亚平致辞,开幕式由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魏东主持。来自全国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主协办单位领导、策展团队和媒体记者等参加开幕仪式。
段胜峰在致辞中强调,
希望通过更加透彻而持续的设计研究,关注设计如何参与社会形态的全新塑造,如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此次联合策展,不仅呈现出新中国早期中国设计的历史路径与艺术设计创作现状的纵向叙事,而且对设计学科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现场,也对涵养设计人才、培育设计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杭间谈到,他表示展览因举办场地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本次展览体现了川美独具特色的研究和发现。回顾历史,当代中国设计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需要在亚洲设计、国际设计的横向与历史纵向坐标中寻找中国设计的价值判断和历史梳理。
谢亚平表示,本次展览策划在理论层面秉行总体史、现代化叙事和主体叙事三个基本原则,聚焦于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年间的设计,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十年间的设计,是中国设计史研究的重要篇章。
“新中国设计的诞生”以中国社会的巨变为背景,聚焦1945—1959年之间中国设计与中国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主线,通过实物、图像、影像和文献等多种类型展品共计300余件,力求反映新中国设计历史构建的路径,构建起了新中国设计的纵向叙事,系统呈现出中国现代设计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作为巡展,本次展览在中央美院首站展出基础上新增了延安时期设计、1950年代成渝地区的重要设计作品,以及新中国对外设计展览文献等全新内容,以更广阔研究视野呈现更加丰富和立体的中国现代设计,并从学术层面探讨新中国诞生的过程中,设计如何参与社会形态的全新塑造,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中,有关成渝铁路修建、重庆大田湾体育场和人民大礼堂建筑,以及中国对外设计展览交流文献等设计研究成果是首次在重庆集中展出。
展览将于8月5日结束,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学术、公共教育活动。
(图:杨金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