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考古学与六朝美术的再研究
主讲人:耿朔
主办单位:
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ㆍ大足学研究中心
美术学系
时间:星期二(5月3日)19:00—21:00
地点:川美行政楼二楼第五会议室
六朝美术是中国文化史上所谓“艺术自觉”阶段的重要表现,以绘画艺术走向独立为主要标志。过去在画学、传世画作、美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以墓葬图像为代表的考古材料的不断发现,学界在对这些作品的风格题材、粉本作者、审美取向、思想内涵、社会背景等方面展开不少研究,大大深化了对六朝绘画艺术的认识。但客观地说,对考古材料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受到此前积累较多的文献与传世画作研究的束缚,墓葬作为一手材料,其自身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考古学的一些方法和成果,还没有与美术史研究很好地结合。同时,学界对当时各种美术现象之间关系的解释尚显简单,对美术与其他社会文化之间联系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六朝美术的整体面貌还没有得到充分揭示。
近年来江苏南京、湖北襄阳等地陆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六朝墓葬,揭示了过去未曾见过的一些墓葬美术现象,如在南京小村一号墓,石子岗五号墓中出土了未经拼砌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题材的部分墓砖,南京大浦塘一号墓、狮子冲一号、二号墓中石门上满布线刻图像,襄阳柿庄十五号墓全用画像砖砌筑。这些新材料又向我们提出一系列新问题。
基于此,应在中古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充分结合考古学、美术史、文献学等学科的方法,重新探讨六朝美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尝试建立六朝美术整体史的可能性。要探讨的问题包括如何从作为一手资料的墓葬图像出发,建构起当时人所看待的“六朝美术”?同一图像题材在不同阶层和媒材间的“传递”过程怎样,以及发生何种意义变化?绘画与政治权利、身份地位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同为画像砖装饰的墓葬,实际上是否属于不同的类型?针对这些问题,本讲座将给出自己初步的理解。
耿朔,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专业博士后。1984年生于安徽郎溪,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为美国奥尔布赖特考古研究所(AIAR, 耶路撒冷)2011至2012年度访问学者。曾参加安徽繁昌瓜墩遗址、庐江汉墓群、以色列提姆拉遗址、吉林安图宝马城遗址等发掘工作,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与美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在《文物》、《故宫博物馆院刊》、《边疆考古研究》、《南方文物》、《北方民族考古》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著有旅行随笔《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