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系坚守中国文化传统血脉,丰厚当代生活底蕴,在70余年教学中,致力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书画并重,推陈出新,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中国画、书法教学、科研、创作专门人才。
坚守传承中获得新发展
中国画系现有中国画和书法两个专业。中国画专业已有70余年历史,专业学统优良,学术积淀厚重,新世纪以来获评“重庆市特色专业”、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和“重庆市市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等荣誉称号。2017年获批“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在“双一流”建设中,2017年我校美术学跻身重庆市一流学科行列。书法篆刻艺术教学于上个世纪60年代由冯建吴、黄原先生施行,2012年设立书法新专业。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画系秉持“画学引领,实践真知”优良学统,遵循“书画并重,知行合一,创作引领,生活育艺”教学理念,既突显艺术教育特点,又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始终坚持以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勇于创新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着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内涵式发展,传承创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本科教育教学
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统一计划下,设立了中国画系“拔尖人才实验班”。以“拔尖人才实验班”为龙头,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别推行了“‘灵泉’特色工作室” 和“非常学子”计划,因材施教,为传统师徒制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多元性,建立起符合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艺术教育特殊规律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培养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以系科为统领”,“以导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轴”,“以创作为抓手”,“以成果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举全系之力,着力打造,精心培养,使拔尖人才实验班成为全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风向标。充分发挥“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尖刀”示范作用,全面带动和促进全系的本科教育教学。在培养过程中,推出了“名师大讲堂”“校友大学堂”“名师工作坊”“校友工作坊”“中国画系‘拔尖人才’年度教学成果汇报展”“个人创作计划”等活动内容,以及组织“拔尖人才”参加国内各种学术展演活动等举措。通过系列活动,极大提升了拔尖人才的整体艺术学养、创作水平和综合素养,学员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创新教学实践基地群和实验室建设,深耕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创新试验田
中国画系在“重庆市市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基础上,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群,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渠道,为人才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更多资源。目前已建基地6个,并已与三个基地开展深入合作。此外,参与“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新媒介美术创作重点实验室”建设,旨在研究水墨艺术的当代表达途径,探索中国画艺术与应用美术结合并进行社会化应用的新途径。依托“创新教学实践基地群建设”和“创新实验室建设”,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了人社科类新兴人才的培养模式,改善了中国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条件,充分发挥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为中国画专业学生学术交流、科学实验、资助研发和艺术创作提供活动平台和智力支持,使创新能力资源平台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摇篮,成为相关行业科研创新、成果培育和集体攻关的孵化器,成为我市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文化担当意识
“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书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画系以“赓续、再生、复兴”为艺术理想和教育旨归,依托学校七十余年书法教学传统,通过“入(传承)、出(创造)、化(传播)”三大措施深度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既构建书、画、文、艺四大课程板块,确保知识系统精专与广博,又注重贯彻基础与创作并重、传统与当代并重的思想,此外化传统技艺为生活方式,化传统知识为学识修养,化传统精神为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文化担当意识,鼓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作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创作具有鲜明特色的本民族作品,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和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袁月;图:国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