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首创“大思政”工作坊:用“思政+艺术”探索铸魂育人新模式
“你画的是江竹筠,想想她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时,是何等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因此在人物眼神处理上,要表现得更坚定、从容……”
“你这里的灰色,运用得不错,把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的庄严肃穆,刻画出来了,但可融入写意手法,用云、树等,与之形成更强烈的对比……”
“你这幅大有农场的画,在路的处理上,要进一步用好透视关系,使其显得更加幽深,隐喻出侵华日军对重庆大轰炸的残酷与惨烈……”
▲4月20日,红岩村大有农场,学生在画布上作画。记者 李雨恒 摄
4月20日一大早,红岩村,草木蔓发,翠绿嫣红。
40多名学生背着画板来到这里,一堂生动的写生课正在进行。与艺术院校常见的写生课不同,本次陪同学生前往的,除了专业老师,还有该校党委书记唐青阳亲率的思政教师团队。
把思政课开到历史现场、生活现场和学生创作中,正是川美厚植“思政+艺术”育人模式,在全国首创“大思政”工作坊的一次全新探索。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近年来,以川美为代表的重庆高校不断探索思政课的“革新密码”,提高思政课的“到课率”“抬头率”“走心率”,把思政课上成了“宝藏课”。
把思政“小课堂”搬到社会“大舞台”
“蒙以养正,圣功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正确的思想引领至关重要。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身后的这栋楼,就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在这里,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革命实践的重要足迹……”在当天的课堂上,川美学生并未像以前一样,走进一个写生现场后,立即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视角,架起画架就开始作画。而是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晶把学校思政“小课堂”搬到社会“大舞台”,先集中上了一堂“踏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岩精神”的思政课,让同学们对红岩精神有了整体印象后,才开始写生创作。
▲开始写生前,学生们集中上了一堂“踏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岩精神”的思政课。记者 李雨恒 摄
红岩,一直是川美师生的“创作宝库”。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有版画插图《红岩》、连环画《江姐》、主题雕塑《红岩魂》、油画《歌乐春晖》《战斗在黎明前的黑暗》《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春风化雨,其乐未央。该校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学生裴育娇在专业老师、思政老师“双师”指导下,很快完成了自己的写生创作。
“我尽力在画布上重现旧址原貌,同时融入我对红岩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每一笔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辈的缅怀。”裴育娇直言,这是她在写生课中,创作得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我之前也曾多次到红岩村参观、写生,但此次有思政老师的‘加盟’,不仅让我对红岩精神有了更深领悟,创作的作品也更有灵魂、更有感染力。”
“这次写生课,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专业课,更是一次与先烈的跨时空对话。接下来,我不仅要努力做好革命艺术类作品的创作,更要努力成为红岩精神的传承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学生刘列凤也表示。
探索新路径,提升学生“抬头率”“走心率”
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
但毋庸讳言,教材很新但学生不爱看,授课很深但学生不爱听,道理很真但学生不相信……近年来,如是现象,也困扰着一些思政老师。
“我们创新打造的‘大思政’工作坊,就是将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有机融合,探索‘思政+艺术’特色育人新路径,打破艺术院校传统专业教育重技能传授、轻价值引领的弊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提升学生的‘抬头率’‘走心率’。”川美党委常委、副校长段胜峰介绍。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学生在画布上作画。记者 李雨恒 摄
该校“大思政”工作坊,具有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打造了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建、密切配合、协同育人的全新教学团队;
二是构建了专业技艺训练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培劳等多重育人要素深度融合的立体实践内容;
三是创设了铺陈在革命圣地、城乡社区、田间地头、村镇校园、名胜古迹的多元育人课堂。
今年,除了红岩村这个点外,川美还组建了10支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队伍,利用学校组织的写生季,带领学生,到祖国各地挥毫泼墨,描绘中华大地的斑斓画卷。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师生围在一起讲解画作。记者 李雨恒 摄
从长征路上的贵州遵义、四川上里,到多民族共生共荣的边疆村落;从打造和美乡村的重庆酉阳,到传承非遗文化的云南鹤庆;从陶行知建立育才学校的重庆合川,到历代文人咏颂的四川峨眉……每到一处,工作坊老师都在原有写生、采风等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红色文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等,拓展和丰富思政课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大思政”工作坊,还专门设计了诸如考察报告、影像记录、生活劳动、艺术展演等多层面、多维度、多形式的课程作业,让学生在思政老师与专业老师共同搭建的教育资源环境中,从思政角度提炼出“专业”性的见解,从专业角度深化“思政”性的见识,把思政要素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泉。
用“思政之光”擦亮川美“金名片”
实践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教科书。
“增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既要在课堂教学中解答思想疑惑、拉直心中问号,又要让思政课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最生动、最火热的地方,去认识国情、丰富阅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川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斌说,川美“大思政”工作坊,表面看,是把思政课“搬入”生活实践,“实则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
工作坊,强调“关键在教师、主体在学生、主阵地在课堂”,要求老师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师生围在一起讲解画作。记者 李雨恒 摄
作为艺术院校的思政老师来说,既要有“思政”教学扎实的功底和本领,又要对“艺术经典”有相当的认知、熟知、真知,做到手中有“术”、心中有“艺”。为此,工作坊老师将艺术作品、艺术名家、艺术故事、艺术声音作为案例,既从“思政”的角度考量“艺术”专业的实际,又从“艺术”专业的角度植入“思政”的元素。
“在备课方面,我们也由原先的‘单兵作战’变为了‘集体备课’,再根据学生前往的不同写生地点的特点,匹配相应的师资,进而提升课堂质量。”他说。
“用艺术的‘思政’丰富课程的内涵,用经典的‘艺术’诠释思想的深邃。我们除了在全国首创‘大思政’工作坊,还承担了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获批了20余门国家级、重庆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让理论‘立’起来、课堂‘新’起来、思维‘活’起来。”川美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安东称。
川美党委书记唐青阳表示,接下来,川美书记校长坚持“同上一堂思政课”,从大视野、大历史、大体系三维视角,积极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新形态,把教育与国家、与时代、与世界、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同时,该校还将充分发挥艺术学科专业优势,在“高”字上开新篇,在“大”字上下功夫,在“建”字上筑平台、在“强”字上打品牌,在“善用”上做文章,精心打造“大思政”工作坊,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基地建设,用“思政之光”擦亮川美这张重庆文化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