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
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作为一所实践育人特色鲜明的艺术院校,一直以来将外出实践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推出的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打破了艺术院校传统专业教育重技能传授、轻价值引领的弊端,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提高了师生的参与度、认可度,成为思政课与专业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共同交出的川美答卷,是学校多年来持续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标志性成果和缩影。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持续推动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有机融合,在全国首创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探索出“思政+艺术”特色育人新路径,让学生走出校园描绘中华大地的斑斓画卷,在广阔与真实的现场中,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照中,提升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
走进现场,感悟红岩精神深刻内涵
4月20日,学校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如期而至。来自学校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师生走进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人生活、战斗的地方开展“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红岩精神”专题教学。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通过讲座学习、实地写生和师生讨论,让同学们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深入理解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深远影响。学校党委书记唐青阳、党委副书记左益、副校长段胜峰参加活动。
写生教学现场,历史上学校师生以红岩精神为主题创作的绘画优秀作品整齐排列在广场上以供观赏。开课仪式上,唐青阳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善用“大思政课”,从大视野、大历史、大体系三维视角积极构建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新形态,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和专业课在守正创新中“同向同行”,更好地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
工作坊的第一课,是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杨晶讲解红岩精神。川美思政课教师既要有思政教学扎实的功底和本领,又要对艺术经典有相当的认知、熟知、真知。杨晶通过整理挖掘以红岩精神为主题的经典美术资源,将艺术作品、艺术名家、艺术故事、艺术声音作为案例引入到思想的阐发与理论的阐释中,从思政的角度考量了“艺术”专业的实际,从专业的角度协同了“思政”元素的要求。作画前先学习红岩精神内涵,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个人的历史感悟和思政理解。身处历史现场,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历史遗址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红岩主题在学校创作历史中延绵不绝的传承,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在各个时期的学校师生,通过各种艺术类别,不断深挖主题,为弘扬红岩精神贡献川美力量。结合现场展出的红岩主题优秀作品,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师耿杉、造型艺术学院教师熊莉钧分别讲解介绍了《江姐手稿》《红岩春色》《红岩风骨》《红岩晨曦》《时代精神——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红岩赤壁》《红岩魂》《歌乐春晖》《开天辟地》《战斗在黎明前的黑暗》《1945·毛泽东在红岩村宴请许德衡夫妇》《周恩来和他的朋友们》等作品创作背景和鉴赏价值。在“思政+艺术”的提档升级中,学校专业课教师手中有“术”、心中有“艺”,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讲解红岩精神,帮助学生在情感、知识与行动上与红岩精神产生共鸣,用心作画、以情入画,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本次专题教学中,现场师生都深入学习体会到了红岩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学校造型艺术学院教师熊莉钧希望能发挥高等美术教育的作用,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红色的种子一代代播种,传承红岩精神,铸就当代文明。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学生刘列凤说,本次工作坊不仅仅是要同学们熟知历史,更是要通过写生创作缅怀先烈,传承先烈们艰苦、卓绝、斗争的精神,让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运用红岩精神,以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实现人生价值,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造型艺术学院学生裴育娇谈到,“本次写生活动让我深刻理解到,红岩精神不仅仅是历史书籍中的文字,它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继承红岩精神,更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红岩精神教会我们坚持信念、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应当秉持的核心价值观”。
在伟大的革命历史背景与得天独厚地域条件的孵育下,学校的主题创作发源于真情实感,一直流淌着红岩精神与革命血脉。在本次“大思政”工作坊的实践中,青年学子展现出了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革命创作选题的热切关注,他们从红岩精神中吸取营养,结合新一代的时代精神与创新创作手法,呈现出薪火相传,赓续不断的新生力量。
遍访山河,将作品画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今年学校设立的11个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之一,“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红岩精神”的“大思政”工作坊是一次鲜活的写生课,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政课。本次工作坊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红岩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强化了对红岩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与此同时,学校另外10支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队伍,也正在祖国各处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从长征路上的贵州遵义、四川上里,到各民族共生共融的边疆村落;从打造和美乡村的重庆酉阳,到传承非遗文化的云南鹤庆;从陶行知建立育才学校的重庆合川,到历代文人咏颂的四川峨眉……每到一处,教师在原有写生、采风等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红色文化、生态文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乡村教育、养老服务等现实内容,拓展社会服务面向。今年,学校的“大思政”工作坊团队还设计了考察报告、影像记录、生活劳动、艺术展演等多层面、多维度、多形式的课程作业,使实践教学成为为所在地区提供艺术活动和艺术服务的纽带。学生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搭建的教育资源环境之中,从思政角度提炼出“专业”性的见解,从专业角度深化了“思政”性的见识,把思政要素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泉。
学校通过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的学习,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推进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让学生在饱览江河山川、了解风土民情的同时,通过写生创作表达对乡土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对英烈的缅怀、对人民的敬意,也与当地百姓一起开展乡建营造、共创共展、儿童美育、民间技艺活化、脱贫攻坚事迹访谈等特色活动。在学校“大思政”工作坊教学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他们既看到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更憧憬着中国美好的未来。他们在广阔与真实的现场中、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在专业发展的同时构建个人价值体系,在自己的艺术磨砺中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铸魂育人,培育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
历年来“大思政”工作坊的成功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段胜峰介绍,学校外出实践教学“大思政”工作坊围绕“关键在教师、主体在学生、主阵地在课堂”,打造了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建、密切配合、协同育人的全新教学团队,构建了专业技艺训练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培劳等多重育人要素深度融合的立体实践内容;创设了铺陈在革命圣地、城乡社区、田间地头、村镇校园、名胜古迹的多元育人课堂。
学校通过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思政理论与专业实践贯通、思想碰撞与劳动体验协同,让教学内容关注社会现实,将写生考察面向基层百姓。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画室进入到开放的课堂,为美术作品创作发掘现实主义素材,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意识,提高以美赋能的劳动实践能力,深入群众生活,感受社会变革,描绘时代图景,讴歌劳动人民,创新“艺术+思政”的育人模式,实现同频共振的协同放大效益。
学校党委从“两个大局”出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勇担“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使命,把教育与国家、与时代、与世界、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担使命、育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书记校长坚持“同上一堂思政课”,上好“开学第一课”。党委定期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校领导走进思政课堂授课、评课,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场调研思政课建设等等,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实,既坚持了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又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唐青阳强调,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充分发挥艺术学科专业优势,在“高”字上开新篇,在“大”字上下功夫,在“建”字上筑平台、在“强”字上打品牌,在“善用”上做文章,精心打造
“大思政”工作坊,推出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了一批品牌示范活动。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改革厚植育人的肥沃土壤,用艺术的“思政”丰富课程的内涵,用经典的“艺术”诠释思想的深邃。除了外出实践教学的“大思政”工作坊改革以外,学校还承担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获批20余门国家级、重庆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
美术馆入选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也正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学校党委紧抓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机遇,建成重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川美分中心,聚焦培养“人民艺术家”“人民设计师”的教育改革理念,积极推进思政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展览、社会服务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红岩精神贯穿艺术实践全过程,把思政教育融入文艺创作、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之中,将作品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之上。
川美是重庆文化的“金名片”,学校将在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中去擦亮这张“金名片”,推动学科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推动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同行,在强市、强国、强党的道路上进一步发挥出“川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