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能力达标”与“特色强化”
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掌握风景园林相关理论和工程技术,熟悉风景园林政策法规和工作流程,具有当代艺术视野和人文素养、“工程技术能力+艺术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培养过程:围绕培养目标开展课程建设,已基本形成体系
1、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制订情况
2016年根据《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6版)》的内容,基于我校人才培养现状、风景园林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对原指导性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以风景园林核心知识教授为主干、特色课程为支撑、训练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专硕培养体系。
2、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按照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并结合用人部门的实际、院校总体培养目标需要设置。课程设置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特色性。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反映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弘扬地方文化,体现当前风景园林事业的思考和进展。(见表)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
必 修 课 |
公共课 |
政治理论1 |
|||||||
政治理论2 |
|||||||||
学位英语1 |
|||||||||
学位英语2 |
|||||||||
专业课 |
科研方法与学位论文写作 |
||||||||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
|||||||||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
|||||||||
选 修 课 |
跨类选修课 |
参见跨类选修课程表 |
|||||||
限 选 课 |
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类 |
植物应用与技术 |
|||||||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类 |
园林工程与技术 |
||||||||
生态学类 |
景观生态学 |
||||||||
风景园林信息技术类 |
GIS技术与应用 |
||||||||
风景遗产保护类 |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设计 |
||||||||
任 选 课 |
风景园林表达类 |
风景园林设计思维表达 |
|||||||
园林文 化与艺术类 |
现当代景观艺术思潮与实践 |
||||||||
公共艺术设计 |
|||||||||
景观建构 |
|||||||||
城乡规划类 |
山地人居环境导论 |
||||||||
城市设计 |
|||||||||
建筑类 |
景观建筑设计 |
||||||||
社会学类 |
人居环境视野下的文化人类学 |
||||||||
实践环节 |
参与实践基地的实践项目,或导师主持的实践项目及科研课题 |
||||||||
设计实践案例研究 |
|||||||||
学术活动 |
|||||||||
专业实践 |
|||||||||
研究成果 |
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践环节三大版块。
必修课掌握风景园林的理论知识与规划设计的核心专业能力,按照要求设置了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两类课程;
选修课以特色课程为支撑,借助院校在艺术领域的资源、西南地域背景与城乡建设特色,开设了三类选修课程可供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选修。
跨类选修课:由研究生处开设可供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选修的课程,鼓励学生选修风景园林外延专业的当代艺术、设计类、景观雕塑类课程。2015-2016年已开设《当代雕塑研究》、《1945年以来的西方艺术思潮》、《当代视觉语言与设计风格》、《景观设计方法论》、《设计前沿专题》等课程;2016-2017已开设《当代雕塑研究》、《中国设计史》、《重庆历史与文化》等课程。
专业限选课:开设五类限选课。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类、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类、生态学类、风景遗产保护类、风景园林信息技术类,满足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形成风景园林的技术支撑课程体系。
专业任选课:风景园林表达类、园林文化与艺术类、城乡规划类、建筑类、社会学类。公共空间艺术、景观建构等课程,可联合培养教师团队,结合我校艺术背景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
实践环节以训练设计实践能力为主,实践环节以训练设计实践能力为主,并由参与参与实践基地的实践项目,或导师主持的实践项目及科研课题、设计实践案例研究、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研究成果几个部分来构成。从校外校内、设计项目与课题并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实践项目与科研项目基础作为培养环节支撑,强调西南聚落景观研究与保护、山地城市更新等领域的研究主线。
3、教学过程与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教学内容比重过半
专业理论类课程内容围绕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的历史与理论展开,按照知识领域或知识点的不同层次进行专题讲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形态的内在关联及其演变历程,并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
鼓励专业教师针对西部城乡环境建设中的典型特点,优选、编撰实践教学案例,或从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的入库案例中挑选,积累、建设本系案例库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撑。
专业实践类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为主线,遵循“课程实践与基地实践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结合”、“专业实践与跨界实践结合”的原则:
课程实践与基地实践结合:依托学校与设计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习基地、设计院等,推进示范性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作用,确保学生在研期间以有效的方式介入项目实作。目前已成立七个校企联合教学平台及联合培养基地,如“现代艺术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南山植物园、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浩丰集团、纬图景观等,并将逐渐完善联合培养机制。
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结合:重点培养艺术目标与工程手段结合的经验和能力。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校内导师结合自身的实际规划设计项目(或课题),要求学生在总体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其中主要的设计概念进行专题研究,重点针对工程实施环节进行现场实验,根据工程需要进行施工指导或参与营建;二是在校内实验场地中,针对特定专题进行营建实验,如材料、照明、种植、雨水收集利用等。
专业实践与“三跨”实践结合:以“跨校、跨境、跨界”的三跨方式,定期组织实践工作坊或联合教学课程,针对当代城乡建设实践中的前沿课题进行形式多样的探讨,此环节强调实验性性、前瞻性、开放性。
“亚洲城市设计联合教学”——联合印度、越南、新加坡等国相关院校组织实施,已开展4次联合教学,主要探讨亚洲城市的形态、特征、演变,以及风景园林专业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的视野和手法。
“当代美学与工程联合教学”——与英国AA建筑学院联盟联合组织,主要探讨材料美学、造型艺术与工程结合的技巧。
“艺术与环境国际联合教学”——邀请巴黎第八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等组织实施,邀请当代艺术家、规划师等,跨界探讨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中的环境与美学问题。
三、培养特色
1、主要特色
依托学校的人文艺术环境,强调当代艺术视野与人文素养,强化培养“工程技术能力+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结合西部地区、巴渝地域特有的文化、社会环境与发展需求,聚焦西南少数民族人居环境研究、巴渝园林规划与设计,巴渝园林历史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既有城市更新与可持续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等学术领域,强化培养富有地域特色并积极参与地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2、学生培养成果
目前我校在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共19人,2015级9人,2016级10人。其中1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7名同学获得学校综合学业奖学金;5人4件作品参加全国性竞赛并获得奖励,其中1件作品获得第七届“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艺设计大展”中国美协入会资格作品;9人8件作品入选 研究生作品年展; 10人署名参与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助研研究;2人受邀出席全国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并代表 做大会发言。
3、特色课程简介
专业必修课:《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既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也强调风景园林研究生教学中的综合性,构成风景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选题从风景园林与景观的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宏观到中观、从总体到专项,全面解析风景园林规划的类型、特征、流程、内容与方法,并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普遍原理与方法。可结合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调查与分析方法、风景资源评价方法与规划、景观生态分析评价、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斑块、廊道、基质规划设计、景观规划控制与引导等专题讲解与实践训练,强调在相应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阶段的应用实践。
教学资源:以近二十年的科研创作积淀为基础,已经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为基础、以创作为核心的规划设计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以双导师为核心,跨专业联合教学的工作室式教学机制已形成,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知识点保障;以西部城乡建设典型案例为主的案例库已建立,为本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园林文化与艺术类已开课程:《现当代景观艺术思潮与实践》
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之一,通过6个专题的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现当代景观设计思潮的演变与探索方向。
教学资源:以体系完整的风景园林设计史、设计艺术史论教学资源为基础,充分整合我校现当代艺术思潮领域的理论成果,对现当代风景园林创作中的艺术探索进行系统梳理,解读。主讲教师有着近十五年以上的实践创作经验,持续关注当代景观设计的前沿与艺术动态,具有丰富的案例资料,承担着《现当代景观艺术思潮》(在编)的编写。
园林文化与艺术类已开课程:《公共艺术设计》
主要探讨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本课程贯彻专业讲授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强调风景园林专业主体教学内容的跨界与视野拓展,跨专业、跨校、跨境的教学团队与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构成,从多元和开放的角度对现实场地、设计实践项目、景观环境等方面提出公共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
教学资源:已经整合校内外的不同教学团队、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联合教学形态,逐渐形成了以课程教学为基础、跨界联合为手段、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及公共艺术创作为主题的实践课程。
社会学类拟开课程:《人居环境视野下的文化人类学》
本课程是以人居科学视野下的文化人类学整体观为视角,采用比较的方法,以及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对人类景观的多元形态、样貌、性质、结构、历史等做系统的考察,以探求景观在人类社会中的缘起、功能与意义。人与环境的互动、文化与传统在景观实践中的作用、以及本地人的视角是本课程重点关注的内容。
教学资源:以研带学的教学方式,强调分命题研究,结合社会学调研、田野调研、实地测绘的工作方式;有近十年深入性的科研基础与一定成果,已经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稳定、多层次的的教学团队;相对固定教学实践区域与调研对象。近年来集中开展过西南泸沽湖地区、四川道孚等区域的调研。